
马来西亚曾有“冷静期”概念用于现金转账防范诈骗,但新加坡则将其立法,强制实施24小时冷静期,成为法律规定。
—
冷静期的起源与马来西亚的实践
在防范电信诈骗和网络诈骗的背景下,资金快速转移往往导致受害者难以及时发现并阻止损失。马来西亚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曾引入“冷静期”概念,尤其针对大额或首次转账,建议客户在转账后等待一段时间再确认交易,以便有机会撤销可疑交易。这种做法多为银行内部政策或建议,缺乏法律强制力,执行上存在一定弹性和局限[3]。
—
新加坡的法律创新:24小时冷静期
2025年10月15日起,新加坡主要零售银行正式实施一项法律规定的24小时冷静期措施,针对数字银行交易中可能涉及诈骗的快速大额转账进行限制[1]。具体措施包括:
– 触发条件:当账户在24小时内的转账金额超过账户余额的50%,且账户余额至少为5万新币(约16.3万马币)时,银行可对该交易进行冻结或延迟处理。
– 适用范围:涵盖所有通过银行应用程序和网上银行进行的数字交易,不包括现金取款和非数字渠道交易。
– 例外情况:定期自动转账、账单支付等被银行认定为正常交易的项目不受影响。
– 目的:为受害者提供时间识别并取消诈骗交易,降低诈骗损失。
该措施由新加坡银行协会(ABS)推动,体现了政府和金融机构对诈骗防范的高度重视,且以法律形式强制执行,确保执行力度和普及度[1][2]。
—
两国做法的比较与启示
| 方面 | 马来西亚 | 新加坡 |
|—————-|——————————–|——————————–|
| 冷静期性质 | 概念性建议,非法律强制 | 法律强制,24小时冷静期 |
| 适用范围 | 部分银行内部政策,执行不统一 | 所有主要零售银行数字交易 |
| 触发条件 | 多为高风险或首次转账 | 账户余额≥5万新币,转账超50%余额 |
| 交易类型 | 主要针对现金转账或大额转账 | 仅数字银行交易,排除现金取款 |
| 责任承担 | 银行建议客户自行防范 | 银行承担部分责任,保护客户利益 |
马来西亚的冷静期更多依赖客户自觉和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缺乏统一法律保障,导致防范效果有限。新加坡则通过立法明确银行责任,建立制度化的防诈骗机制,显著提升了客户资金安全保障[3]。
—
深度分析:为何新加坡选择立法?
尽管新加坡诈骗案件数量和损失有所下降,但仍然是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立法冷静期可有效遏制快速资金流失,防止诈骗得逞[1]。
新加坡数字银行和电子支付高度发达,数字转账成为主流。法律保障数字交易安全,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1][2]。
立法明确银行在识别和阻止可疑交易中的责任,促使银行加大技术投入和风险监控,提升整体金融系统安全性[3]。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新加坡通过法律手段强化金融安全,提升国际投资者和客户信心,保持竞争优势。
—
对马来西亚的启示与建议
– 推动法律层面规范
马来西亚应借鉴新加坡经验,推动冷静期从概念走向法律,明确银行责任和客户保护机制。
– 完善数字银行监管
随着数字支付普及,应加强对数字转账的风险监控,设定合理的触发条件和冷静期时长。
– 加强客户教育与银行合作
银行应主动普及冷静期知识,协助客户识别诈骗,形成银行与客户共同防范的良性循环。
– 平衡安全与便利
设计合理的例外机制,避免冷静期影响正常交易,保障用户体验和金融效率。
—
结语:冷静期立法的未来展望
新加坡将冷静期纳入法律,标志着金融安全防护进入制度化、法治化阶段。这不仅为客户资金安全筑起坚实防线,也为全球金融监管提供了宝贵范例。马来西亚及其他国家若能借鉴并创新实施,将有效遏制诈骗风险,推动数字金融健康发展。冷静期不只是时间的延迟,更是金融信任的守护者,是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安全屏障。
:
[2] fintechnews.sg
[3] www.scoop.my
[4] wise.com
[7] www.jpmorgan.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