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在第五代战斗机的采购和发展上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其拟引进的国产“卡恩”(Kaan)战斗机能否满足未来空军需求,成为焦点问题。
马来西亚空军现状与挑战
马来西亚皇家空军(RMAF)目前装备的主力战机包括美国制造的F/A-18D“大黄蜂”战斗机、俄罗斯制造的Su-30MKM多用途战斗机,以及因制裁问题而停飞的米格-29。整体机队老化严重,战机数量和性能均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区域安全环境[2]。2025年,RMAF一架F/A-18D在关丹坠毁事故,凸显了现有机队的脆弱性和急需现代化的迫切性[2]。
“卡恩”战斗机的定位与争议
“卡恩”战斗机是由土耳其开发的第五代隐形战机,具备隐身能力、先进传感器融合和多任务作战能力。马来西亚有意引进“卡恩”作为未来主力战机,以实现第五代战机的跨越[7]。然而,是否能“卡恩”真正满足马来西亚的战略需求,存在争议。
一方面,“卡恩”作为第五代战机,技术指标符合隐身、多功能和网络中心战的要求,能够提升马来西亚空军的作战能力和威慑力。另一方面,土耳其的军工产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美俄法等传统军工强国相比,技术成熟度和后勤保障体系仍有差距,可能影响“卡恩”在马来西亚的长期运营和维护[2][7]。
采购时机与战略考量
马来西亚的CAP55能力发展计划规划了未来35年的空军现代化蓝图,预计2035至2040年间引进新一代多用途战机[3][6]。在此之前,马来西亚将通过引进韩国FA-50轻型战斗机等过渡性装备,缓解现有机队老化带来的压力[2]。但FA-50作为轻型战机,无法替代第五代战机的战略地位。
因此,马来西亚面临一个“过渡期”安全真空,既不能急于采购高成本的法国“阵风”战机,也不能完全依赖老旧机型,必须在外交、联盟和软实力方面加强防御合作[2]。作为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在区域安全合作中具备独特优势,应利用这一点强化防务外交,弥补硬件短板。
长远视角:超越第五代的思考
专家建议,马来西亚应将目光放得更远,不仅关注第五代战机,还应考虑第六代甚至第七代战机的技术发展趋势,以确保2035年后采购的多用途战机在2055年仍具备竞争力[3]。这意味着采购决策不仅是战机性能的选择,更是系统集成、传感器融合和网络作战能力的综合考量[4]。
结语:卡恩能否成为马来西亚空军的“利器”?
“卡恩”战斗机代表了马来西亚迈向第五代战机的关键一步,但其能否真正“合格”,取决于技术成熟度、后勤保障、成本效益以及与马来西亚整体防务战略的契合度。短期内,马来西亚需稳妥过渡,避免仓促采购带来的风险;长期则需结合区域安全环境和技术发展,制定灵活且前瞻的空军现代化路线。
只有将“卡恩”纳入一个系统化、未来导向的能力建设框架中,马来西亚才能确保其空军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竞争力,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和空中优势。
:
[2] asiatimes.com
[3] maia.my
[4] www.scoop.my
[5] www.scoop.my
[6] www.nst.com.my
[7] maia.my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