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诉讼背景与核心诉求
马来西亚律师Mohamed Haniff Khatri Abdulla于2025年7月22日在吉隆坡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将《联邦宪法》的马来语译本确认为权威文本,取代现行的英文原文成为宪法解释的最终依据[1]。他请求法院根据宪法第160B条,宣布马来语文本为权威文本,并在与英文文本存在冲突或差异时优先适用马来语文本。若法院不直接确认该权威性,他还要求法院命令政府在五年内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马来语文本成为宪法的权威版本[1]。
宪法第160B条的法律意义
宪法第160B条规定,国家元首(Yang di-Pertuan Agong)“可规定”当宪法被翻译成国家语言时,国家语言文本可成为权威文本,并在与英文文本存在冲突时优先适用[1]。然而,尽管2003年国家元首曾“发布”马来语译本,但该译本附带声明明确指出:“该文本仅为总检察署的翻译,除非根据第160B条被规定为权威文本,否则不具法律效力”[1]。这意味着迄今为止,马来语文本尚未正式被赋予权威地位。
诉讼的法律与政治背景
2023年,时任总检察长丹斯里依德鲁斯·哈伦曾宣布拟议将马来语文本确认为权威文本,计划需获国家元首批准[1]。此次诉讼可视为推动该计划的法律行动,旨在通过司法途径促使政府正式承认马来语文本的权威性。
马来西亚作为多语种国家,宪法最初以英文制定,马来语作为国家语言的地位逐步提升。将马来语文本确认为权威文本,既是语言主权的体现,也有助于提升普通民众对宪法的理解和认同感。
争议与挑战
目前,马来语文本仅为翻译版本,未获得宪法第160B条规定的正式“规定”程序确认。诉讼要求法院直接确认权威性,可能引发对行政权与司法权界限的讨论。
英文文本作为原始文本,长期以来被视为法律解释的最终依据。若马来语文本成为权威文本,可能导致现有法律判例和解释体系的调整,涉及法律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
马来西亚社会多元,法律文件的多语种版本存在差异时,如何协调解释权威性,避免法律适用混乱,是一大挑战。
诉讼的潜在影响
– 法律层面
若法院支持诉讼请求,将推动马来语文本成为宪法解释的唯一权威,促使政府加快完成相关立法和行政程序,强化国家语言的法律地位。
– 社会文化层面
这将增强马来语作为国家语言的象征意义,提升国民对宪法的认同感和理解度,促进法律普及。
– 政治层面
诉讼反映了国家语言政策的深化趋势,可能引发不同族群和政治力量对语言权威的关注和讨论。
结语:语言权威的时代转折
这起诉讼不仅是法律文本权威性的争夺,更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与国家认同的体现。将马来语文本确认为宪法权威文本,象征着国家语言地位的历史性跃升,也标志着法律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最终判决如何,这场诉讼都将成为推动马来西亚法律语言政策变革的重要里程碑,引发公众对语言、法律与国家身份关系的深刻反思。
:
[3] www.bernama.com
[4] aliran.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