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建筑的“病痛”
马来西亚的许多老旧建筑,如同经历风霜的老人,外表破败,内部设施落后。电线老化、水管漏水、通风不良、电梯故障频发,甚至出现结构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安全。槟城的Rifle Range公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曾经的公共房屋典范,如今正因年久失修而困扰着居民。这些“带病”的建筑不仅影响居住者的健康和安全,也拖累了整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法律障碍的“堵塞”
现行的法律,特别是《分层地契法令1985》,要求进行集体出售(en bloc sale)时必须获得所有业主的百分之百同意。这意味着,只要有一位业主不同意,整个更新项目就可能因此停滞。这种“一票否决权”在过去导致了许多城市更新计划的失败,例如2016年Desa Kudalari公寓的重建尝试,即使87%的业主同意,少数业主的反对和联系不到的业主还是让项目无疾而终。这就像城市的“血管”被堵塞,血液无法顺畅流动,城市更新的步伐因此变得异常缓慢。
土地稀缺的“紧迫”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有效利用现有城市土地,通过更新改造来提高容积率,增加住房供给,缓解城市扩张带来的交通拥堵和基础设施压力,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许多城市中心区域存在大量空置或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建筑,通过城市更新可以将这些“沉睡”的资源唤醒,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现代化与竞争力的“驱动”
放眼国际,许多国家早已通过城市更新法案来推动城市现代化。英国在二战后通过《新市镇法案》建设了大量新市镇,以缓解城市拥堵和住房短缺。日本在战后也通过城市更新法案重建了被战争破坏的城市,并增强了城市的抗灾能力。马来西亚需要一个更 streamlined 的法律框架来加速城市更新进程,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从而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投资和人才。
财产权的“红线”
《联邦宪法》第13条明确保障公民的财产权,规定任何人的财产不得被剥夺,除非依法进行并给予充分赔偿。城市更新法案中降低同意门槛的提议,被批评者认为可能迫使少数业主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出售房产,这与宪法精神可能存在冲突。即使法案承诺提供赔偿,但赔偿金额的“充分性”在法律上本身就具有主观性且容易引起争议。业主可能会认为赔偿无法反映房产的市场价值,更无法弥补其情感和个人意义上的损失。
强制出售的“担忧”
拟议的法案根据建筑年龄和状况设定了不同的同意门槛:30年以下的建筑需要80%的同意,30年以上的需要75%,而危楼或废弃建筑则只需51%的同意。这意味着即使有高达20%的业主反对,项目仍然可能被强制执行。这种“多数人暴政”的担忧,让一些业主感到自己的权益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被迫接受自己不认可的价格出售房产。
流离失所与士绅化的“阴影”
城市更新往往意味着旧社区的拆迁重建。批评者担心,重建后的房产价格会大幅上涨,导致原有的低收入居民无力回迁,从而引发士绅化问题,使他们流离失所。尤其是一些公共房屋和人民组屋(PPR)的租户,如果更新后的租金上涨或政策调整,他们可能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尽管政府官员强调法案旨在保护原居民,并提供临时安置和补偿,但具体的保障措施是否到位,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补偿与安置的“不确定”
虽然政府承诺提供公平的补偿和过渡期的生活津贴,甚至以未来市场价值作为补偿基础,但如何准确预测未来价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补偿和安置的具体细节是否会在法律上得到明确规定,以避免未来被不当操作,也是人们担忧的问题。确保受影响的居民能够在原址或附近地区重新安置,对于维护社区稳定性至关重要。
程序透明与权力滥用的“风险”
对法案的另一个担忧在于其执行过程的透明度以及潜在的权力滥用。一些人认为,法案可能过度偏向开发商的利益,以经济增长之名行私人盈利之实。如果决策过程缺乏充分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可能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的结果。批评者认为,马来西亚现有法律已经足以解决危楼和城市衰败问题,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执法,而非需要新的法律来降低同意门槛。
提高透明度与公众参与
确保法案的制定过程更加开放,充分听取业主、居民、社区组织等各方意见。成立由居民参与的咨询委员会,共同制定更新计划,而非由开发商单方面决定。通过透明的决策过程,增强公众对法案的信任和支持。
明确补偿与安置细节
在法律上清晰界定“充分补偿”的标准,并确保补偿金额能够真正反映房产的价值,包括情感价值。详细规定临时安置的方案和生活津贴的发放,确保居民在过渡期内有尊严地生活。优先考虑让原居民在原址或附近地区回迁。
加强法律保障与监督
设立独立的调解委员会,处理更新过程中产生的纠纷。确保法案与《联邦宪法》和《国家土地法典》等现有法律不冲突,特别是关于财产权和地契不可推翻原则的保护。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避免强制拆迁和不公平补偿。
优先解决真正危楼问题
针对确实存在结构安全隐患的危楼,可以设定更低的同意门槛,但对于状况良好的建筑,应维持较高的门槛,甚至100%同意。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解决真正的安全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融入社会公平考量
在更新项目中强制纳入可负担房屋单位,确保低收入群体也能受益于城市发展。避免更新项目导致特定族裔或社区被排挤。通过社会公平的考量,确保城市更新惠及所有人。
为了更美好的城市未来
马来西亚的城市更新法案,承载着改造城市面貌、提升生活品质的愿景。然而,任何改革都非一帆风顺,尤其当它触及民生福祉和基本权利时。消除误解、回应担忧,以开放的态度、周全的考量和坚实的保障来推进立法,才能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惠及所有人的“美好家园重建计划”,而非少数人受益、多数人担忧的“强制搬迁令”。前行的路上,对话与平衡,是迈向更美好城市未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