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在第十三个马来西亚计划中的战略定位
第十三个马来西亚计划(13MP,2026-2030年)明确将人工智能(AI)作为国家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该计划旨在推动马来西亚成为一个以AI为引擎的创新型经济体,助力实现到2030年跻身全球30强高收入国家的目标[3][5]。
13MP不仅强调技术进步,更注重AI对社会和公共服务的积极影响,体现了“主流化社会与亲社会效益”的政策导向。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工具,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公共治理效率的重要手段[3]。
—
AI赋能数字经济与公共部门转型
13MP下,政府大力推动5G、物联网(IoT)、自动化等新兴技术与AI深度融合,通过建设全国性的“AI国家框架”,加速数字基础设施升级,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奠定基础[2][4]。例如,由国有5G运营商Digital Nasional Berhad (DNB) 与爱立信合作推出的大规模培训项目,面向4万名市政及政府员工普及5G、AI及物联网知识,提高他们设计包容性数字策略和公共服务能力,这直接支持了13MP中提出的打造未来准备型、高效连接的公共部门愿景[4]。
这种人才培养机制确保政策落地时具备足够的人才储备,同时通过互动式在线学习平台降低培训门槛,实现全民技能提升,有利于缩小城乡、阶层间的数字鸿沟,从而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包容性发展。
—
价值驱动与创新引领:从“制造”到“创造”
13MP强调由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转变,即从“Made in Malaysia”走向“Made by Malaysia”,推动研发—开发—商业化—创新(RDCI)全链条发展模式。这一战略聚焦于提升经济复杂度,通过掌握核心技术自主权,实现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增强[6]。
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之一,不仅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还广泛渗透金融科技、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为各行各业带来效率革命。例如,在医疗领域利用AI辅助诊断提高准确率,在金融领域通过机器学习优化风险管理,这些都体现了科技赋能下的新兴产业生态构建思路。
—
社会影响:促进公平与包容
除了经济目标外,第十三个马来西亚计划特别关注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长期存在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报告指出低收入家庭面临持续劣势,中产阶级上升通道收窄,因此必须借助教育、公平就业机会以及包容性政策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流动性[6]。
通过推广基于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的精准扶贫措施,以及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效率,AI能够帮助政府更科学地制定政策。例如,通过大数据识别贫困地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援助;利用智能系统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提高生活质量。这种以人为本且兼顾效率的新治理模式,是13MP主张将科技成果惠及全体国民的重要体现[3][6]。
—
挑战与展望:迈向可持续智慧未来
尽管前景光明,但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
– 技术人才短缺,需要持续深化技能培训;
– 数据隐私保护与伦理规范亟待完善;
– 跨部门协作机制需加强,以避免资源浪费或重复建设;
– 确保农村偏远地区同样享受数字红利,防止新形式的不平等产生;
面对这些难题,马来西亚正积极构建多方参与、多维监管框架,并强化国际合作,引入先进经验,共同推进负责任且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应用体系[1][3][4]。
—
总结:塑造以人为本的智慧国度
第十三个马来西亚计划将人工智能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核心,不仅追求技术领先,更着眼其深远而正面的社会影响。通过系统规划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保障,将科技力量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发展红利。在迈向2030年的征程中,这一策略有望使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既富裕又公正、更具韧性的现代智慧国度,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时代进步带来的实实在在改变。
:
[1] opengovasia.com
[2] www.nst.com.my
[4] technode.global
[6] fulcrum.sg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