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鸵鸟效应”阻碍马来西亚未来劳动力发展
近年来,马来西亚面临着劳动力转型的巨大挑战。尽管经济保持增长,且就业需求稳健,但“鸵鸟效应”(Ostrich Effect)——即对未来工作变革的回避和忽视,正成为制约国家人才发展的隐形障碍。
—
何为“鸵鸟效应”?
“鸵鸟效应”指的是个体或组织面对潜在风险时选择回避现实、不愿正视问题的心理现象。在马来西亚劳动力市场,这表现为员工、企业乃至政策制定者对人工智能(AI)、数字化转型及绿色经济带来的冲击缺乏足够重视和积极准备[4]。
—
马来西亚劳动力现状与挑战
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马来西亚就业岗位达到890万个,同比增长1.6%[2]。然而青年失业率仍高达10.8%,反映出年轻人首次就业及职场技能不足的问题[6]。此外,36%的劳动人口存在“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现象,即工作岗位未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或满足其期望[1]。
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新兴技术催生的新职业机会;另一方面是大量传统岗位因自动化和数字化而被替代或弱化。若不及时调整技能结构,将导致大规模人才错配甚至社会问题加剧。
—
技能升级与平台支持:MyMAHIR案例分析
针对这一困境,政府与相关机构推出了多项举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TalentCorp发起的MyMAHIR平台。这一在线工具帮助劳动者评估自身技能、识别未来职业方向,并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建议。例如,一名医疗设备行业实验室技术员可通过该平台了解如何提升技能以适应更高需求职位,或者转向其他行业实现职业转换[1]。
MyMAHIR不仅提供方向指引,还结合辅导和导师支持,为用户打造个性化成长路径。这种以技能为核心的发展策略,有助于缓解因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提高整体劳动力适应力和竞争力。
—
企业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使命
在2025年举行的Economic Times Future Forward Malaysia Summit上,多位HR领袖强调,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从传统角色中跳脱出来,以更大胆、更前瞻性的姿态引领企业变革。他们指出:“未来奖励的不仅是准备好的人,更是敢于创新的人。”HR需成为推动文化变革、技术融合以及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3]。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不再回避AI等新兴科技带来的挑战,而要主动拥抱变化,通过持续学习机制激发员工潜能,实现组织韧性提升。
—
“鸵鸟效应”的深层原因探析
为何会出现这种普遍逃避?主要原因包括:
– 认知偏差:许多人低估了科技进步对工作的影响,以为自己不会受到波及。
– 短期利益驱动:企业倾向于维持现状避免投入成本,而忽略长远风险。
– 信息不对称:缺乏透明且易懂的信息渠道,使得大众难以准确判断形势。
– 心理抗拒变化:面对未知,人们本能地抵触改变习惯和舒适区。
这些因素交织,使得整个社会在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时显得犹豫不决甚至麻木不仁,从而延缓了必要改革步伐。
—
迈向未来:破解“鸵鸟效应”的路径
要克服这一障碍,需要多方协同努力:
– 加强意识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普及数字经济知识,让公众理解趋势不可逆转的重要性。
– 完善政策支持
政府需出台激励措施鼓励终身学习,如补贴培训费用、设立再就业基金等,同时推动产业升级战略落地。
– 构建灵活学习体系
企业、高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开发模块化课程,实现按需定制,让不同背景人员都能便捷获取新技能。
– 强化数据驱动决策
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行业趋势,为个人职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匹配效率。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逐步消除恐惧与无知,引导全社会积极拥抱变化,从根本上破解“鸵鸟效应”。
—
总结:“勇敢直面”,塑造充满活力的明日劳动力市场
马来西亚正处于关键十字路口。虽然经济基本面稳健,就业机会不断涌现,但如果继续沉浸在自我安慰式逃避中,将错失全球产业升级的大潮机遇。“鸵鸟效应”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道亟待跨越的发展鸿沟。唯有勇敢直面现实,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跨界协作,才能确保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驾驭未来职场风云的能力,共同塑造一个充满活力且具备韧性的国家竞争优势。
:
[1] govinsider.asia
[2] www.humanresourcesonline.net
[3] hrsea.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