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面临毕业生流失带来的未来风险,主要表现为大量高学历人才选择离开本国,导致“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这一趋势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也加剧了青年就业难题和产业升级的瓶颈。
毕业生就业困境与人才流失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每年培养大量毕业生,但约有近20%的应届毕业生在进入职场第一年内处于失业或就业不足状态。15至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10.3%[1]。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许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出国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尤其是邻近的新加坡吸引了大量马来西亚公民放弃本国身份转而入籍新加坡,据统计2015年至2025年间已有近9.8万人做出此类选择[2]。
政府应对措施:释放人力资源发展基金
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及遏制人才外流,政府宣布从2025年9月起,将解锁高达20亿令吉的人力资源发展(HRD)征费资金,使企业能够直接使用这笔资金支付本地毕业生薪资,而非仅限于员工培训费用[1][3][5]。这一政策旨在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同时创造更多适合本地毕业生的岗位,从而提升他们留在国内发展的意愿。
然而,这一举措也引发对培训行业未来走向的担忧,因为长期以来HRD基金一直是该行业的重要收入来源,而将资金用途转向直接补贴工资可能削弱企业对员工培训投资的动力[3]。
医疗等关键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
除了普通产业领域,高技能专业如医疗助理人员也面临严重短缺。据卫生部门报告,目前医疗助理职位空缺约14000个,并且该职业资格普遍偏低,与邻国及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例如,新加坡、泰国甚至一些非洲国家都要求医疗助理具备学士学位,而马来西亚多数仍停留在文凭水平,这限制了专业服务质量和国际认可度[4]。这进一步加剧了相关专业人才外流的问题,对公共卫生体系构成挑战。
—
结构性挑战与深层原因
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尽管高校每年培养大量毕业生,但课程设置和实际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一些专业过剩而另一些关键技术岗位却无人问津,加之部分雇主对新人的技能匹配度不满意,使得许多年轻人难以找到合适工作,从而产生“学历贬值”效应。
经济环境压力
全球经济波动和地区竞争加剧使得企业缩减招聘预算,更倾向于聘用经验丰富或成本更低的人才。同时,由于培训投入减少,新员工难以获得必要支持,加重其职场适应困难。
社会政策因素
部分族群感受到政策上的不公平待遇,也促使他们寻求海外机会。此外,高生活成本、住房问题以及职业晋升通道狭窄等社会因素同样影响年轻人的留居意愿。
—
应对策略建议
优化教育体系与产业衔接
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根据市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同时加强技术职业教育(TVET),满足制造业及服务业多样化需求,为不同层次人才提供成长路径。
加强企业激励机制
除释放HRD基金用于薪资补贴外,应鼓励企业增加员工培训投入,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实现长远竞争力提升。此外,应完善青年创业支持体系,为有志者提供资本、指导及市场渠道扶持,激活内需潜能。
改善工作环境与社会保障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完善劳动权益保护,让年轻人在职场感受到尊重和安全感;改善住房条件及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生活质量;建立透明公平的晋升机制,让努力者看到希望,从根源上减少因制度不公导致的人才流失现象。
—
结语:守护未来,需要全方位协作共赢
马来西亚正处于关键的发展节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面对毕业生离开带来的严峻挑战,仅靠单一政策无法根治问题,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一个既能培养又能留住优秀青年的生态系统。这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决定着国家未来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底色。在全球化浪潮中稳住阵脚,是实现民族复兴不可回避的一课,也是所有关心家园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
[1] ringgitplus.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