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马来西亚制造”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马来西亚面临着出口依赖度高、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挑战。传统上,马来西亚作为低成本制造中心,主要承担组装和代工任务,但这种模式难以支撑长期可持续增长。财政部长兼经济部长史蒂文·沈(Steven Sim)强调,唯有转向“Made By Malaysia”——即自主设计、研发并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本土创新模式,才能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和稳定增长[1]。
“Made By Malaysia”战略内涵与目标
“Made By Malaysia”是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26-2030)的核心战略之一,其目标是推动马来西亚从单纯的制造基地转变为技术创新和高端产品生产国。这一计划重点发展半导体、高端电子产品及人工智能(AI)等前沿科技产业,以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1]。
具体来说:
– 半导体产业升级:不仅继续保持世界第六大半导体出口国地位,更要突破芯片设计与研发,实现从组装到原创设计的跨越。
– 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领导力:打造东南亚AI应用和数字服务中心,通过本土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发展。
– 绿色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结合全球环保趋势,加快绿色能源技术研发,实现经济生态双赢[1][5]。
现有优势与挑战
马来西亚拥有较完善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为“Made By Malaysia”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政府通过2025年创纪录规模预算支持相关领域投资,并推动税制改革以激励企业创新[3][5]。
然而,也存在诸多挑战:
– 国际贸易壁垒增加:美国对部分电子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使得传统出口受阻,需要通过提升附加值缓解压力[4]。
– 人才培养不足:高级技术人才短缺限制了自主研发能力,需要加强教育培训体系配套。
– 资金投入巨大且周期长:“由无到有”的技术积累需要大量资本支持及政策连续性保障,否则难以形成竞争优势[1][5]。
促进转型的关键举措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应重点推进以下方面:
1. 加强产学研结合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攻克核心技术瓶颈,提高本土创新能力。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初创科技企业,加速成果转化。
2. 优化营商环境
简化审批流程,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国内外投资者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资本流向高科技领域。
3. 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高速网络覆盖,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建设,为AI等新兴产业提供底层支撑。同时推广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升级。
4. 培养多元技能人才
调整教育体系,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同时注重软技能培养,如跨文化沟通和项目管理,以适应复杂国际市场需求。
5. 拓展区域合作空间
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优势,加强区域供应链整合,与邻国共同开发市场,共享资源,实现互利共赢[4][5]。
“Made By Malaysia”的长远意义
这一战略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调整,更代表着国家自信心和自主权的提升。它意味着摆脱对外部低价订单依赖,通过自身实力塑造品牌形象,从而获得更稳定、更优质的发展动力。此外,“Made By Malaysia”还将带动就业结构优化,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包容性增长[2][3]。
—
总结:“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由之路
迈向“Made By Malaysia”,是马来西亚面对全球不确定性时的一剂良方,是实现2030年成为发达国家愿景的重要抓手。这条路虽充满挑战,但只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坚持开放合作,坚持人才培养,就能逐步摆脱中低端陷阱,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具话语权的位置。未来属于敢于突破自我边界,不断追求卓越品质的发展中国家,而这正是新时代下马来西亚必须走出的坚实步伐。
:
[1] www.scmp.com
[2] www.cleartax.com
[3] international.astroawani.com
[4] www.ainvest.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