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传播知识为核心,马来西亚坚定应对伊斯兰恐惧症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强调,面对全球范围内持续存在的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a),尤其是在西方、东方甚至穆斯林社会内部的误解和仇恨,马来西亚选择通过“达瓦”(dakwah,即伊斯兰教义传播)方式,以知识、交流和《古兰经》的传播为主要手段,而非愤怒或谴责进行回应[1][4]。
他指出,无知是滋生仇恨与误解的根源。部分右翼政党及某些政府将这种恐惧症制度化,通过塑造敌视伊斯兰教的国家叙事,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1]。在此背景下,马来西亚坚持以符合伊斯兰价值观的方法应对挑战,不采取激烈对抗,而是倡导理解与包容。
达瓦:超越愤怒,实现理性沟通
安瓦尔提到2023年瑞典焚烧《古兰经》事件时,马来西亚没有选择愤怒回击,而是通过分发《古兰经》表达立场,这体现了其国家层面处理宗教敏感事件的一贯策略——用和平与教育代替冲突[1]。这一做法不仅彰显了宗教宽容,也有助于消除误解,为不同文化间搭建桥梁。
达瓦作为一种传递信仰和文化认知的重要工具,在当今多元社会中尤为关键。它不仅向非穆斯林群体解释伊斯兰教义,更促使穆斯林自身反思并纠正内部偏见,从而减少因无知引发的自我矛盾和分裂[1][5]。
伊斯兰恐惧症背后的政治与社会因素
安瓦尔指出,一些右翼势力利用民众对未知或不同文化的不安全感,将反伊情绪政治化,使之成为选举筹码或政策工具。这种现象不仅限于西方国家,也波及东南亚地区,包括部分穆斯林多数国家内部出现排斥异己、强化族群界限等趋势[1]。
因此,应对策略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谴责,更需深入剖析其根源,通过教育提升公众认知水平,同时推动跨文化交流,加强社区间理解合作。这也是为何马来西亚政府强调“知识”和“参与”的重要性,以避免简单粗暴地激化矛盾[1][4]。
马来西亚模式:融合传统与现代价值观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国家,马来西亚在处理宗教敏感议题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安瓦尔提出,应根据“伊斯兰经典传统”指导行动,同时结合现代社会需求,用开放包容态度促进各族群之间互信。他认为,这种平衡既维护了宗教尊严,也保障了社会稳定,是抵御极端主义和歧视的重要屏障[1][4]。
此外,通过翻译《古兰经》成多种语言(如最近推出俄语版本),扩大经典文本影响力,有助于让更多人直接接触原始资料,从而减少曲解和偏见。这一举措体现出政府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深化全球理解合作的新思路,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
结语:以智慧照亮未来之路
面对日益复杂且全球化的信息环境,单纯依靠强硬态度难以解决深层次问题。马来西亚坚持用达瓦这一温和而有效的方法回应Islamophobia,不仅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穆斯林国家的大国担当,也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发展路径。在这条道路上,“知识”、“理解”与“包容”成为最有力的武器,让人与人之间跨越隔阂,共同构筑和平共处的新篇章。
:
[1] www.bernama.com
[2] www.tiktok.com
[3] islamtoday.id
[4] www.bernama.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