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推动东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合作的历史与战略背景
2025年5月27日,首届东盟-海湾合作委员会(GCC)-中国峰会在吉隆坡成功举办。这一峰会是马来西亚担任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由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主导推动的重要外交举措。该峰会标志着一个跨区域、多边对话机制的正式建立,涵盖了东盟十国(即将扩展至十一国)、六个GCC成员国以及中国。这不仅是一次外交上的“首次”,更被视为具有深远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意义的新平台[1][3][4]。
马来西亚之所以积极促成这一论坛,根源于其历史上作为东西方贸易桥梁的独特地位。15世纪时,马六甲苏丹王朝便已通过外交和贸易连接起中国与中东地区,这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理念深刻影响了当代马来西亚精英的世界观[1][4]。因此,此次峰会不仅是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对历史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发扬。
经济互补性与多边合作的新机遇
此次三方峰会强调了三个经济体之间高度互补的发展潜力。东盟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体,与资源丰富且资金雄厚的GCC国家,以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之间存在广泛的贸易、投资及技术交流空间[3]。
具体表现为:
– 深化自由贸易区谈判:2025年,中国与东盟完成了自由贸易区3.0版本谈判,并计划签署相关协议,为区域内商品、服务及投资流动提供更便利条件[2]。
– 促进跨区域投资:GCC国家拥有充足资金储备,寻求多元化投资机会,而东盟市场则提供增长潜力,中国则在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领域具备优势,这三者结合有助于实现共赢发展。
– 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经贸规则信心:三方承诺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加强规则透明度,提高全球化包容性和平衡性,以应对当前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3]。
安全合作与地区稳定的重要支撑
除了经贸议题外,此次峰会还强调安全领域的深入协作。各方共同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包括:
– 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草案第三次审议,有效管理分歧,保持南海整体稳定;
– 联合打击跨国犯罪,如网络赌博、电信诈骗等问题,加强执法协作;
这些举措体现出三方在安全治理方面愿意携手应对复杂挑战,共同维护地区秩序[2][3]。
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人文交流也是此次合作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两年里,中东、亚洲各国通过举办超过百场文化、教育及旅游活动,加深人民间理解。此外,“澜沧江—湄公河签证”和“东盟签证”等便利措施,使得人员往来越发频繁便捷,有助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人文纽带[2]。
马来西亚角色定位:东西文明交汇点
作为会议主办国及倡议者,马来西亚希望借此巩固其作为东西文明交汇点和桥梁国家的地位。这不仅符合其自身利益,也契合当前全球多极化趋势下加强跨区域联动的大势。在面对美国等传统大市场依赖风险时,通过拓展包括中东北非等新兴伙伴关系,可以增强自身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发展韧性和战略自主权[1][3][4]。
—
结语:迈向持久共赢的新型国际合作范式
首届东盟-GCC-中国峰会虽被部分评论视为象征意义大于实质,但从长远看,它开启了一条融合历史智慧与现代需求的新路径。通过强化经贸、安全、人文多维度互动,该机制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亚欧非大陆间持久而富有活力的合作平台。对于渴望突破传统局限,实现全面开放包容发展的马来西亚来说,这既是一场外交创新,也是民族自信心的一次彰显,其影响或将超越当下,引领未来数十年的区域格局演变。
:
[1] fulcrum.sg
[2] www.fmprc.gov.cn
[3] www.spf.org
[4] www.scmp.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