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闸机系统在柔佛关卡部分恢复运行,相关部门正持续进行修复工作。7月18日全国范围内的电子闸机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包括柔佛州的苏丹依斯干达大厦(BSI)和苏丹阿布巴卡综合大楼(KSAB)在内的多个入境口岸自动通关设备瘫痪,引发大量外国旅客排长队、交通拥堵[1][2]。
事件背景与影响
此次系统中断起因于马来西亚移民局MyIMMS系统的数据整合问题,导致跨验证流程严重延迟,从而使得自动通关无法正常运作[1][2]。受影响主要为持外国护照旅客,马来西亚护照持有人则未受此故障影响,可正常使用电子闸机[1][3]。
该事件波及范围广泛,不仅仅是柔佛州两个主要CIQ(海关、移民及检疫)综合体,还包括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一号和二号航站楼等重要入境点[1][2][3]。这次故障被称为马来西亚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自动通关设备崩溃事件之一,对出入境效率造成极大冲击。
恢复进展与应对措施
截至7月19日晚6时,BSI的68个电子闸机中已有26个恢复运行,而KSAB的12个中有3个重新启用[1]。相关部门启动了人工柜台以缓解拥堵压力,同时持续监控交通流量确保秩序稳定[1][2]。
边境控制与保护局(AKPS)表示正在分阶段恢复外籍旅客自动通关服务,并积极开展维修和系统稳定工作,以尽快全面恢复正常运营状态[2][5]。此外,当局承诺将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出入境安全顺畅[2].
深层分析:技术脆弱性与管理挑战
此次事故暴露了国家关键边检信息系统在数据整合和跨平台验证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高峰期或突发状况下,这种单点故障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加剧人员滞留和管理混乱。这不仅损害旅客体验,也可能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过去数月内类似问题频繁发生,例如2024年12月BSI网络核心交换机失效曾导致数百名乘客滞留,使得提升边检信息化韧性成为当务之急[3]。随着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其边检技术基础设施必须同步升级,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人流量及复杂多变的安全需求。
建议与未来展望
– 全面审计现有系统:针对MyIMMS等关键平台进行深入评估,识别潜在风险点并制定改进方案。
– 多重备份机制建设:建立冗余数据处理路径及备用硬件设施,提高抗风险能力。
– 强化跨部门协作:优化海关、移民、安保等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响应机制。
– 公众沟通透明化: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最新动态,引导旅客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 技术创新应用: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辅助预警,提高异常情况快速响应能力。
结语——危机中的转型契机
这场突如其来的电子闸机瘫痪虽带来了不便,却也敲响了现代化边防管理亟需革新的警钟。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仅靠传统手段已难以满足高速增长的人口流动需求。唯有借助科技力量构建更智能、更稳健、更人性化的出入境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国门”的愿景,为国家安全筑牢坚实屏障,同时提升每一位过往者的体验感受。这既是挑战,更是推动改革升级的重要契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迎难而上,实现质变飞跃。
:
[3] ftnnews.com
[5] www.bernama.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