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对马来西亚高性能AI芯片出口管控的背景与动因
2025年7月初,美国商务部草拟新规,计划限制向马来西亚和泰国出口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主要针对英伟达等厂商生产的GPU。这一举措旨在堵截近年来通过“阴影渠道”流入中国的先进AI芯片,防止美国技术被绕过现有禁令转移至中国市场[1][2]。
数据显示,马来西亚2025年前四个月GPU进口金额达到64.5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48.77亿美元。单月最高纪录出现在4月份,高达27.4亿美元。仅2026财年第一季度(自然年2月至4月),英伟达收入预估为430亿美元,而同期马来西亚进口GPU价值约53.3亿美元,占比约13%[1]。这表明马来西亚已成为全球高性能AI芯片重要集散地之一。
美国担忧部分芯片通过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运至中国,从而规避对华出口限制。此外,有迹象显示这些国家可能被用作走私枢纽或关税规避点,这加剧了美国加强管控的决心[2]。
—
马来西亚政府应对措施及其意义
面对外部压力和国际形势变化,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及工业部于7月14日宣布,即日起所有美国产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转运及过境必须申请战略贸易准证(STA)。此举依据2010年战略贸易法令第12条文实施,被视为填补监管漏洞的重要步骤[3]。
该法规要求若怀疑相关物品可能被滥用或涉及受限活动,则须提前至少30天通知当局。贸工部强调将严厉打击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个人或企业,并支持符合国际最佳实践与多边协议承诺的投资与贸易环境建设。同时明确表示绝不容许任何人滥用本国管辖权从事非法贸易活动,以避免遭受次级制裁[3]。
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马方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责任感,也回应了美国等外界对于技术扩散风险的关注,有助于提升本地产业合规水平和透明度,为未来科技合作奠定基础。
—
影响分析:全球供应链与区域科技格局
此次管控措施将对全球AI芯片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 供应链调整:作为重要中转站和组装基地,马来西亚面临更严格审查,将促使相关企业重新评估采购渠道及物流安排,以确保合规。
– 区域竞争加剧:东南亚其他国家如新加坡、泰国也在密切关注类似政策变化,其在半导体产业中的角色可能随之调整。
– 技术封锁升级:美国强化出口许可制度,加大对先进计算资源流向中国控制力度,将进一步推动中美科技竞争态势升级。
– 产业自主性呼声增强:受限于外部技术获取,中国及其他国家可能加快自主研发步伐,以减少依赖进口关键硬件。
此外,对于英伟达等主要厂商而言,新规则意味着业务布局需更加谨慎,同时也反映出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处于复杂多变且高度政治化的新常态中。
—
结语:迈向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高性能计算硬件成为各国争夺焦点,美国针对包括马来西亚在内地区实施更严厉出口控制,是维护其战略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这也暴露出全球供应链脆弱性以及跨境监管难题。
对于马来西亚而言,此次政策调整既是压力也是机遇。一方面需积极配合国际规则,加强内部管理;另一方面则可借此契机提升自身产业治理能力,实现从“加工制造”向“创新驱动”的跃升。在未来数字经济时代,坚持开放合作同时保障安全稳定,将是各方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整体来看,美国限制高性能AI芯片流通,不仅是一场关于技术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大博弈,更是推动全球半导体生态系统重塑的一剂催化剂,其影响将持续深远且复杂多变。
:
[1] www.163.com
[5] news.sohu.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