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云再起:央企重组按下“快进键”
近年来,电力行业的重组整合步伐明显加快,这既是国家层面推动国资布局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能源企业自身适应市场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电投作为其中的关键一员,动作频频,继对中国电力、远达环保、电投产融等多家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后,此次将目光投向了电投能源,进一步印证了其加速内部资源整合的决心。
电投能源的此次重组,核心是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100%股权,并视情况募集配套资金。这意味着,国家电投正着力将旗下优质的煤电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平台,以期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白音华煤电:一块沉甸甸的“压舱石”
此次重组的标的——白音华煤电,绝非等闲之辈。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公司,注册资本高达38.62亿元,是国家电投集团通过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全资持有的重要资产。其业务范围涵盖煤炭开采、洗选、煤化工、煤提质等多个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白音华煤电拥有大型露天煤矿和先进的坑口电站。
具体来看,白音华煤电旗下的露天矿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年产量可达1500万吨,其中大部分煤炭销往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承担着重要的煤炭保供任务。同时,白音华煤电铝电分公司拥有40万吨高精铝板带项目,已实现全容量投产运行,形成了“煤-电-铝”一体化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更为重要的是,其白音华坑口电站的2×66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已于2024年投产发电,是典型的“煤电一体化”资产,煤炭自给率超过80%。
将这样一块集煤炭、煤电、铝电于一体的优质资产注入电投能源,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重组的逻辑:协同增效与战略转型
国家电投推动此次资产重组,是基于多重考量: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
将集团内部的优质煤电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平台,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内部协同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强化“煤电联营”,稳定盈利能力
在电煤价格波动较大的背景下,拥有高煤炭自给率的煤电一体化资产能够有效降低燃料成本,增强火电业务的盈利稳定性。白音华煤电的注入,正是为了强化电投能源的“煤电联营”优势。
推动“风光氢储”与传统能源融合
国家电投一直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和新能源发电企业。虽然近期国家电投在新能源投资方面有所调整,更加注重“均衡增长”,但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并未改变。白音华所在的区域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此次重组也可能为未来将更多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注入上市公司铺平道路,从而加速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助力实现国家电投“2035年清洁能源占比超70%”的战略目标。电投能源本身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规划在“十四五”末将新能源装机提升至700万千瓦,展现出向新能源运营企业转型的决心。
响应政策导向,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国资委积极倡导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此次重组也是国家电投落实国家政策、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重要举措。
电投能源的变与不变
重组完成后,电投能源的业务规模无疑将进一步扩大,其在蒙东及东北地区作为最大的煤炭企业的地位也将得到巩固。公司目前已形成“煤-电-铝”传统主业与“风光氢储”新能源双轮驱动的格局,白音华煤电的注入将进一步夯实其传统主业的基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公司会忽视新能源的发展。国家电投的“均衡增长战略”强调的是传统产业和创新业态的均衡发展,以及电源品种和区域布局的均衡优化。虽然近期国家电投在部分分布式光伏项目上有所调整,但其在风电等领域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并在积极获取风光指标。电投能源作为国家电投在内蒙古区域内的煤电铝资源整合平台,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国家电投在该区域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白音华煤电拥有庞大的资产和稳定的业务,但电投能源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出现了同比下降。这可能与蒙东地区电价下滑等因素有关。如何通过此次重组,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有效提升盈利能力,将是国家电投和电投能源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能源央企的转型之路
国家电投此次对电投能源的资产重组,是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一步。这不仅是简单的资产腾挪,更是深层次的战略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将优质的煤电资产与上市公司平台相结合,国家电投不仅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能为新能源业务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能源央企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如何平衡传统能源的稳定供应与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这些都是国家电投需要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和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能源央企的整合重组将会更加频繁,其战略方向也将更加聚焦于清洁化、高效化和智能化。国家电投的这次重组,正是这场宏大变革中的一个缩影,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能源央企转型路径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