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硝烟再起:导火索与初步回应
2019年2月14日,一个阴沉的情人节,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邦普尔瓦马地区发生了一起毁灭性的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目标是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CRPF)的车队。这次袭击造成至少40名CRPF人员丧生,震惊了整个印度,也使得印巴关系骤然紧张。基地设在巴基斯坦的杰伊希-穆罕默德(Jaish-e-Mohammed,简称JeM)恐怖组织声称对此次袭击负责。印度立即指责巴基斯坦与此事有关,并誓言要进行有力的回应,而巴基斯坦则对此予以谴责并否认任何关联。
仅仅12天后,2019年2月26日清晨,印度空军采取了跨境空袭行动。12架幻影2000战斗机穿越了查谟和克什米尔争议地区的实际控制线(Line of Control,简称LoC),袭击了位于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巴拉科特镇附近的JeM训练营。印度政府随后证实了这次空袭,称其为“非军事”和“先发制人”的行动,目的是打击在巴基斯坦境内的JeM设施。印度宣称这次空袭摧毁了恐怖营地,并造成大量恐怖分子伤亡。
巴基斯坦的怒火:宣战与反击
巴基斯坦军方是第一个公布这次空袭消息的,他们称印度战机穿越了国际边界,并在巴拉科特附近一个无人居住的山顶森林区投下了炸弹。巴基斯坦强烈谴责印度的行动,称其为“侵略行为”和“对巴基斯坦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公然侵犯”。巴基斯坦总理谢赫巴兹·谢里夫将印度的打击称为“战争行为”,并表示巴基斯坦保留“给予有力回应”的权利。
次日,即2019年2月27日,巴基斯坦空军展开了报复性空袭,代号“Swift Retort”(快速反击行动)。巴基斯坦空军在印度管理的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多个地点实施了六次空袭。巴基斯坦称其打击是针对“非军事目标”,并且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附带损害。在随后的空中冲突中,巴基斯坦宣称击落了两架印度飞机,并俘获了一名印度飞行员阿比南丹·瓦尔塔曼(Abhinandan Varthaman)。印度官员承认失去了一架飞机。
国际社会的呼吁:克制与对话
印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迅速升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解决争端。美国、中国、法国和联合国等都表达了关切,并敦促印巴双方采取措施稳定局势。美国将印度的空袭称为“反恐行动”,并重申了美印关系,同时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呼吁印巴双方克制,并采取行动帮助稳定该地区局势并改善双边关系。法国支持印度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并要求巴基斯坦停止允许其领土被恐怖分子使用,同时呼吁两国克制,避免升级,保护平民。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表示对印度在控制线和国际边界进行的军事行动深感担忧,并呼吁两国最大限度的军事克制。
不同的叙事与事后评估
关于巴拉科特空袭的结果,印度和巴基斯坦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印度坚称其打击准确命中JeM训练营,消灭了大量恐怖分子。然而,公开来源的卫星影像显示,这次空袭并未击中任何重要目标。西方外交官和安全官员也对印度的说法表示怀疑,并认为巴基斯坦境内已不存在大规模的武装分子营地。巴基斯坦则完全否认印度军队进行了任何行动,并称印度战机在受到巴基斯坦空军拦截后迅速撤退,只在空旷地带投下了几枚炸弹,未造成伤亡。
这次事件之后,印巴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印度认为其空袭行动建立了打击巴基斯坦境内恐怖主义的“新常态”,并打破了巴基斯坦的核威慑。巴基斯坦则强调其成功拦截了印度战机,并在随后的空中缠斗中击落了印度飞机,俘获了飞行员。巴基斯坦在俘获印度飞行员后两天内释放了他,将其描述为“和平姿态”,但印度认为这是其军事姿态和国际外交压力共同施压的结果。
遗产与启示:持续的紧张与未来走向
巴拉科特空袭事件是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两国首次跨越实际控制线进行空袭。这次事件凸显了印巴之间长期的紧张关系,以及克什米尔争议作为冲突热点的敏感性。尽管两国都避免了全面战争,但这次危机揭示了南亚地区核武器国家之间冲突升级的潜在危险。
此次事件后,印度的军事战略似乎有所演变,更加强调跨境打击和精确打击能力。印度在2025年的“辛杜尔行动”中进一步展示了这种能力,使用导弹和无人机从其境内打击了巴基斯坦境内的九个所谓恐怖营地。巴基斯坦同样谴责此次行动为“战争行为”,并表示保留回应的权利。
印巴之间的紧张和对抗模式似乎仍在继续。尽管国际社会多次呼吁对话与克制,但冲突的根本原因,例如恐怖主义威胁、不断上升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克什米尔争端,依然存在。未来,印巴关系走向何方,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双方如何在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避免进一步升级和潜在的灾难,是地区和平与稳定面临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