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的数字:非法药物泛滥成灾
3750万令吉,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个可能因误服假药而受害的鲜活生命。与2023年查获的2480万令吉相比,2024年的数字增长了逾7%。这意味着,有更多的非法药物正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这些被查获的非法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未注册的保健产品和化妆品,其中17630件是没有注册的,另外3941件是化妆品。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非法产品往往含有违禁成分,比如性刺激剂、抗生素、类固醇、避孕药和抗组胺药等受控药物。
网络平台:非法药物销售的新温床
为什么网络成为了非法药物销售的重灾区?便捷、匿名、缺乏有效监管是主要原因。卖家可以轻易地在各种线上购物平台或网站上架商品,甚至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和销售。对于消费者而言,网购药物似乎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有时价格也更低廉。然而,这种便捷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非法药物的重重陷阱
购买非法药物,无异于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这些药物的质量、安全性和功效都没有经过监管机构的验证。你以为买到的是救命良药,实际可能是成分不明、剂量不准确甚至是含有害物质的假药或未注册药物。
健康威胁
随意服用非法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真正的感染难以治疗。未经医生指导使用类固醇等药物,可能损害肾脏、肝脏,引发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远远超出消费者的预期,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信息不对称
非法卖家往往夸大宣传产品的疗效,利用消费者缺乏医药知识的弱点,制造虚假需求。他们不会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消费者很可能因为用法用量不当而受到伤害。例如,一些非法药物可能含有过量的活性成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慢性病变或其他健康问题。
监管难题
一些非法药物通过外国平台销售,这给监管带来了挑战。尽管卫生部已采取行动封锁网站和下架商品,但新的销售渠道依然层出不穷。非法药物的销售者往往利用跨国平台的监管漏洞,逃避本地法律的制裁。这种跨境销售使得监管机构难以有效打击,增加了执法的难度。
卫生部门的努力与消费者的责任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非法药物销售问题,马来西亚卫生部并非袖手旁观。他们已经发起了一系列行动,例如“拒绝不合法药物”(TOBaTS)运动,旨在打击非法药物的供应和销售。此外,卫生部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社交媒体、广播和电视,提醒公众网购药物的风险,并提供查询药物注册信息和投诉的途径。
提高警惕
对网上销售的“神药”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信夸大宣传的广告。消费者应对网络上的药物信息保持理性,不被低价和广告所迷惑。特别是对于那些声称具有特殊疗效的药物,更要保持警惕,避免购买。
核实信息
在购买药物前,务必检查产品是否有安全标签和注册号码(MAL)。可以通过马来西亚国家药品管理局官网(www.npra.gov.my)查询药物或化妆品的注册状况。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药物的合法性,是确保药物安全的重要步骤。
咨询专业人士
优先选择在正规药店购买药物,并向药剂师咨询。对于处方药,务必凭医生处方购买,并遵医嘱使用。专业人士的指导可以帮助消费者避免因误用药物而导致的健康问题。
积极举报
如果发现网上有可疑的药物销售广告或平台,应及时向卫生部举报。消费者的积极举报可以帮助监管机构及时发现和打击非法药物的销售行为,保护更多人的健康。
构建安全的购药环境
要从根本上遏制网络非法药物销售,还需要多方协作,构建一个更安全的购药环境。平台方应加强内容审核和卖家资质管理,及时清理非法药品信息。立法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销售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持续的公众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至关重要,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平台方的责任
网络平台作为药物销售的重要渠道,应加强内容审核和卖家资质管理。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上架的药物均为合法注册产品。对于发现的非法药物销售行为,平台应及时下架并封禁卖家账号,防止其继续进行非法交易。
立法部门的努力
立法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销售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涉及非法药物销售的行为,应严格执法,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同时,应加强跨国合作,打击跨境非法药物销售,确保药物市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公众教育的重要性
持续的公众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至关重要,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如社交媒体、广播、电视等,向公众普及药物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非法药物销售,保障公众健康。
结语:共同抵制网络非法药物
非法药物的销售,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每一次购买非法药物,都是对自身健康的赌博。让我们擦亮双眼,拒绝诱惑,共同抵制网络非法药物,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通过多方协作,构建一个安全的购药环境,确保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安全、合法地购买到所需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