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贫困,何敢言易?
马来西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Nga Kor Ming)向那些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士,尤其是国会议员们,发出了一份不同寻常的邀请:来破旧公寓免费住,亲身感受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疾苦。这番“不要只待在洋房里”的挑战,无疑为这场政策辩论注入了一股辛辣而直击人心的新视角。
体验贫困,何敢言易?
想象一下,不是在宽敞明亮的独立洋房,而是在狭小、破旧、问题重重的出租屋里度过几天几夜。这不仅仅是一次“接地气”的体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现实考验。倪可敏的邀请并非哗众取宠,而是旨在让批评者们真正理解为何城市更新如此迫切,以及城市贫困群体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倪可敏表示,邀请中包括免费住在空置单位里,目的是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居民们的挣扎。甚至在一次探访中,议员们还在公寓旁发现了蟒蛇,这只是破旧社区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倪可敏的这番话,带有一种挑战的意味,他希望那些反对者带着家人一同前来,亲身感受城市贫民的生活。
争议的焦点:《城市更新法令》草案
支持者的观点
《城市更新法令》草案是当前讨论的核心。支持者认为,该法案旨在通过改造或重建破旧建筑、升级基础设施和改善社区服务来振兴和改善日益衰败的城镇。在现有法律下,城市更新项目需要所有居民100%同意才能进行,这意味着只要有一位业主反对,项目就可能停滞不前,导致建筑持续破败。这也是为何需要推动《城市更新法令》的原因。
批评者的担忧
然而,该草案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担忧。批评人士,包括一些反对党议员和社区代表,担心新法案可能会导致城市中低收入群体被排挤,变相成为“士绅化”的工具。他们认为,草案中降低的同意门槛(对于超过30年的建筑,同意率降至80%;损坏建筑为75%;不安全或废弃建筑为51%)可能会迫使少数业主出售房产,从而破坏社区的稳定,特别是对城市中的马来人和印度裔贫困社区构成风险。有批评者甚至将该法案称为“房屋没收法案”。
官方的辩护
倪可敏对此进行了辩护,强调该法案旨在确保更加规范和包容性的发展,秉持“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原则,特别是要保障受影响业主的权利。他表示,政府将与业主、指定的执行机构和开发商进行谈判,直到所有各方就符合业主期望的条款和条件达成协议。此外,还将成立联邦执行委员会和州执行委员会,以确保只有合格的开发商才能执行城市更新项目,并在项目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保护业主的利益。
事实与挑战:破旧现状与沟通障碍
破旧现状
倪可敏提出挑战的背景,正是马来西亚许多老旧公寓面临的严峻现实。这些公寓长期存在各种问题,亟需改造。然而,推动城市更新并非易事。倪可敏透露,他的部门曾两次邀请反对党议员参加关于该法案的简报会,但他们都缺席了,尽管他们最初同意参加。他对此表示失望,认为他们在议会中缺席,在需要帮助人民的时候也同样缺席。
沟通障碍
这种沟通障碍进一步加剧了法案推进的难度。反对法案的青年组织甚至宣布计划举行和平示威,声称该法案可能损害弱势社区,使他们面临失去家园和破坏长期以来形成的社区结构的风险。尽管面临反对,但倪可敏表示,该部门没有计划再次向反对派发出实地考察邀请。
国际视野与本土困境
倪可敏还指出,马来西亚的一些顶级房地产开发商正在澳大利亚引领大型城市更新项目,然而,马来西亚国内的改革却陷入停滞。例如,金务大置地(Gamuda Land)在墨尔本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凸显了马来西亚开发商在国际上的专业能力。讽刺的是,当这些马来西亚公司在改造外国城市时,他们在国内的类似努力却进展缓慢。
这种对比反映了马来西亚在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性和挑战。除了法律和政治层面的争议,还涉及社区的接受度、补偿机制、临时住房安排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走向未来:理解与行动
理解的重要性
倪可敏的挑战,是希望通过亲身经历来弥合理解上的差距。他认为,只有真正置身于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环境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他们对更好居住条件的渴望以及城市更新的必要性。
行动的必要性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推倒重建,更关乎民生福祉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马来西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强调致力于可持续城市发展,通过各项计划确保城市贫困群体不会在向绿色经济转型中被落下。这包括将绿色建筑指标、城市农业、雨水收集系统和屋顶太阳能电池板等融入新的住房项目中。此外,政府还强调社区驱动的住房倡议,确保住房解决方案与社会韧性和食品安全战略相结合。
平衡与保障
最终,城市更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各方利益之间找到平衡,能否真正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能否让冰冷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温暖人心的实际行动。倪可敏的这次“邀请”,无论结果如何,都已将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城市更新的迫切性,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公众视野之中。这场关于理解与行动的辩论,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