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格战众生相:从“明刀明枪”到“花式内卷”
2025年春节刚过,汽车市场的硝烟弥漫,各大车企纷纷加入价格战的行列,竞争态势异常激烈。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汽车的领军品牌,率先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它推出“8000元保险补贴+5年0息”的组合拳,使得Model 3在中国市场补贴后22.75万元起,比美国市场低近30%,5年0息政策更是让月供低至2460元。这一举措迅速刺激了销量的增长,但也引发了诸多质疑。上海工厂产能利用率跌至70%,库存周期拉长至28天,销售提成大幅下降,只能依靠走量来冲业绩。尤其是刚刚上市的新款Model Y,交付1个月后就推出了3年0息的优惠策略,紧接着又是1个月,免息3年变5年,优惠力度加大,试图让更多消费者从观望转向下订。
特斯拉在技术上也面临着来自中国对手的挑战,理想的端到端+VLM智能驾驶技术架构、华为ADS 3.0等已部分超越特斯拉FSD,这都让特斯拉的销量号召力骤减,不得不通过价格来换取发展时间。
比亚迪则将花式“价格战”演绎到极致。先是以秦PLUS荣耀版7.98万元的低价强势杀入燃油车市场,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再是将“全民智驾”拉低到10万元级以下的车型;然后又推出“一口价”,促销无智驾的车型。
新势力车企同样不甘示弱。小鹏X9推出“0首付+5年0息”组合拳,综合优惠近7万元;蔚来则是5年免息叠加48张换电券。
降价最狠的当属合资品牌。比如原价36.98万元的捷豹XFL现在标价18.98万元;去年在25万元左右的奔驰A级车,如今近乎腰斩;1.5T+9AT动力组合的别克君威,从30万元级的豪华轿车定价跌到了10万元出头。
价格战背后的“生死逻辑”
在“价格战”中消亡的诸多车企也是直观反映了竞争的残酷。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已有超过30家车企倒闭或者退出中国市场,而从2014年开启的新势力造车浪潮,60余家新势力如今也仅剩蔚小理和零跑,淘汰率超过九成。如极越、高合、远航和恒驰汽车等,缺席本次上海车展的哪吒汽车,也是风雨飘摇。
有车企退出,当然就有市场余量释放。当前的头部车企,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合计占据超70%份额,中小车企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某二线品牌CEO曾直言,降价不是为了赢,只是不想死得太快。
价格战的多重目的
行业洗牌加速:谁将成为幸存者?
价格战加速了汽车行业的洗牌,一些实力较弱的车企面临倒闭或被兼并的风险,而头部车企则有望通过价格战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幸存者的关键因素
“一口价”模式:价格战的终结者?
随着价格战的持续,一些车企开始尝试“一口价”模式,试图终结无休止的价格竞争。
一口价模式的优势
生存秘籍:技术、生态和用户价值
在这场“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的战争中,车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并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技术的核心地位
技术是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和比亚迪的电池技术,都是其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生态系统的建设
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增加用户的粘性。比如,蔚来的换电服务和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网络,都是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户价值的创造
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增加销量和市场份额。比如,比亚迪的“全民智驾”和小鹏的“智能驾驶”功能,都是其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
汽车行业洗牌对消费者的影响
汽车行业洗牌,车企退出或破产,对消费者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消费者面临的挑战
消费者的应对策略
结语:价值回归,重塑未来
价格战只是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汽车行业将逐渐回归价值竞争,车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未来。
在未来,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用户体验将成为车企竞争的三大关键。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优秀,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消费者也需要更加理性地选择车辆,关注品牌的长期发展潜力和技术实力,而不是一味追求低价。只有这样,汽车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