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潮”与“热潮”:机器人赛道的现实与未来
“撤退”与“接盘”:冰火两重天的现实
近来,机器人赛道可谓是风起云涌,热闹非凡。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似乎预示着一个万亿美金的新故事即将开启;另一方面,却有投资人公开表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引发了业内关于“泡沫论”的激烈讨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风口浪尖,还是泡沫将破?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
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近日公开表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理由是商业化路径不清晰。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创投圈的一场大论战。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直接在朋友圈回应,而众擎机器人CEO更是出言讽刺,认为朱啸虎只适合做“快餐式投资”。更耐人寻味的是,被朱啸虎退出的星海图,随即晒出了高瓴、蚂蚁等机构接盘的数据,实力“打脸”。
这种“一边撤退,一边接盘”的现象,恰恰反映了当前机器人赛道复杂的投资现状。有人认为,人形机器人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商业化前景不明朗,属于“烧钱”项目,因此选择及时止损;而另一部分人则坚信,人形机器人代表着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现在正是布局的好时机。
商业化困境:人形机器人的“阿喀琉斯之踵”?
朱啸虎等投资人选择撤退的核心原因,在于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景的担忧。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仍存在诸多挑战,例如运动控制、感知能力、人机交互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高昂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使得人形机器人难以大规模普及应用。
更重要的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例如工厂巡检、迎宾接待等。这些场景的需求量相对较小,难以支撑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找到更多具有商业价值的应用方向,是人形机器人实现商业化的关键。
大模型入局:人形机器人的“新引擎”?
尽管人形机器人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模型的出现,人形机器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大模型具有强大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可以赋予人形机器人更智能的行为。例如,通过训练大模型,可以让人形机器人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意图,实现更自然、更流畅的人机交互。此外,大模型还可以帮助人形机器人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事实上,已经有企业开始将大模型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例如,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就搭载了41个伺服关节和大模型算法,使其能够执行更复杂的动作,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模型入局,无疑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可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还可以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带来新的希望。
投资人的“押注”与“坚守”:谁能笑到最后?
面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复杂局面,不同的投资人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有的选择“批量退出”,落袋为安;有的则选择“坚定持有”,继续加注。
腾讯最近就对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进行了投资,使其估值达到了150亿元。联想创投也积极参与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创新。这些投资机构看好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前景,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进行长期投资。
而另一方面,早期投资宇树和Rokid的敦鸿资产俞文超则表示,一级市场感慨错过宇树和Rokid,也头疼于红利褪尽后的转型。这意味着,即使是成功的案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找到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总体而言,机器人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技术方面,需要在运动控制、感知能力、人机交互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商业化方面,需要拓展应用场景,找到更多具有商业价值的应用方向。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选择具有技术优势和商业前景的企业进行投资。
而对于创业者而言,需要聚焦实际问题,不断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总之,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但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那些能够抓住机遇,克服挑战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
结语:泡沫之下,潜藏着真正的价值
机器人赛道的热度与争议并存,一方面是资本的涌入与追捧,另一方面是泡沫的质疑与退潮。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未来科技进步的方向。
即使存在泡沫,也掩盖不了其中蕴藏的真正价值。只有经过大浪淘沙,才能最终留下真金。而那些真正具有技术实力和商业前景的企业,终将脱颖而出,引领机器人产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